首页 资讯 正文
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
体育正文 61 0
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
2025年6月20日(rì) 辟 谣(yáo) 网传“河南信阳火灾致7人死亡”系谣言! 详情:近日,有网民在某社交平台(píngtái)发布题为“信阳火灾事件”视频,视频配音称“电动车门店炸成(zhàchéng)火海,7条生命被(bèi)浓烟吞噬”“一家四口熟睡中被呛醒,火舌(huǒshé)已封死楼梯口”,并配以“信阳7人惨死”等(děng)文字信息。经核实,网传视频实为5月23日夜间,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兰店办事处辖区一电动车店内发生火情,当地(dāngdì)应急、消防部门及周边群众发现火情后迅速开展救援,将被困人员(rényuán)转移至安全区域,被困人员成功脱险,网传“火灾造成人员伤亡”信息系谣言。(来源:“清朗河南”微信公众号、信阳市互联网举报(jǔbào)和辟谣平台) 谣(yáo) 言 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停运? 真相:近日,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,“因广州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施工(shīgōng)需要,经市政府批准,自2025年7月8日起,3号线体育西至天河(tiānhé)客运站区段列车停止对外服务,敬请留意”。经核实,该信息内容不(bù)实。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州地铁官方从未发布过此类信息。广州地铁今年计划开通10号线(西塱至杨箕东),不涉及既有线(jìyǒuxiàn)改造(gǎizào)和拆解,不影响3号线正常运营(yùnyíng)。(来源:“广东省互联网举报中心”微信公众(gōngzhòng)号、@广州地铁) 误 区(qū) 换了新电表,用电量猛增? 真相:这是计量精度提升带来的“错觉”。老旧机械式电表使(shǐ)用中易(zhōngyì)因磨损出现计量偏差,常导致耗电统计偏慢,而智能电表采用电子芯片计量,能精准捕捉(bǔzhuō)家电待机等微小电流,使以往被忽视的“隐形耗电”显现。同时,超龄(chāolíng)家电能耗增加(zēngjiā),也会在新电表的精准计量下,让用户产生用电量上升的感觉。 在此提醒大家,如对电表计量存疑,可(kě)联系(liánxì)供电公司申请专业检测。日常生活中,养成拔插头、更换节能家电等习惯,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电费支出,也有助于节能减排。(来源:中国互联网联合(liánhé)辟谣平台) 通 报 上海警方严厉打击涉企(shèqǐ)舆情敲诈犯罪 详情: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(fāzhǎn),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经营的自媒体账号,恶意炒作企业的所谓“负面信息(xìnxī)”,以“交钱就删”“不交再发(zàifā)”为要挟(yāoxié),以所谓“商务合作”“舆情服务”为掩护,实施针对企业的敲诈勒索犯罪,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,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。对此(duìcǐ),今年以来,上海(shànghǎi)警方依托“砺剑”“净网”系列专项行动,畅通警企沟通渠道、广泛搜集犯罪线索,依法(yīfǎ)严厉打击涉企造谣抹黑、有偿删帖、舆情敲诈等违法犯罪(wéifǎfànzuì)活动,有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,有效维护法治营商环境。 从已侦案件(ànjiàn)看,不法分子对企业实施舆情敲诈主要分为以下三步: 1.搜集编发负面(fùmiàn)、不实信息 不法分子通常在短视频平台、社交平台注册账号,以自媒体(méitǐ)身份经营积累一定影响力后(hòu),打着“舆论监督”旗号(qíhào),通过网络有针对性搜集目标(mùbiāo)企业(qǐyè)的所谓“负面信息(xìnxī)”,随后采取“无中生有”“移花接木”“断章取义”等手段重新拼凑成文后冠以“吸睛标题”发布。这些负面、不实文章一般都滥用极端词汇,刻意制造(zhìzào)公众对企业的不满情绪,极易快速引发舆论关注。不法分子舆情敲诈的目标,多为社会关注度高的经济、民生(mínshēng)领域的知名企业,尤其是处于上市、融资等关键节点的大型企业。 2.利用网络炒作形成舆论压力(yúlùnyālì) 不法分子(bùfǎfènzǐ)利用其经营的自媒体账号(zhànghào)的影响力,编发的涉企负面、不实信息又刻意贴靠社会关注和网络(wǎngluò)热点,极易在短时间内大量转发评论,形成网络舆情。同时,为了进一步向目标企业施压,有的不法分子还会雇佣“网络水军”短时间多(duō)账号同步炒作负面信息,人为制造舆情发酵假象,逼迫企业主动联系不法分子,花钱(huāqián)息事宁人。 3.以舆论胁迫敲诈企业索取费用(fèiyòng) 在负面舆情发酵后,有的不(bù)法分子采取(cǎiqǔ)直接威胁的方式,要求(yāoqiú)企业“有偿解决”,明示若不支付“删帖费”就继续发帖放大舆情;也有的不法分子打着“商业合作”旗号,以(yǐ)签署“合作推广”“舆论支持(zhīchí)”等服务协议为名间接逼迫企业“付费删帖”,企图为敲诈勒索披上“合法”外衣。 网警提醒:凡是以“有偿删帖”“舆情合作”等名义,明示或者(huòzhě)暗示企业“付费避免曝光”的(de)行为,均可能涉嫌舆情敲诈。企业如果遇到类似情况,切勿恐慌,应(yīng)坚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第一时(yīshí)间固定发帖内容、聊天记录(liáotiānjìlù)、合同签订(qiāndìng)、资金(zījīn)往来等证据,及时依托“守沪e站”等警企合作机制反映情况,并到公安机关报案,不要私下满足敲诈者支付“封口费”等要求。一时的隐忍换不来长久的“太平”,只会助长犯罪分子的“胃口”。互联网平台应依法依规对相关虚假、侵权信息采取清理、屏蔽等措施,防止(fángzhǐ)不实言论持续(chíxù)发酵,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。(来源:“公安部网安局”微信公众(gōngzhòng)号)
今日辟谣(2025年6月20日)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